怎样设计城市绿地 城市绿地设计手法
大型绿地的组景
组景是园林及室外环境总体规划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。大型绿地宜分区,按照绿地形状、周围环境及绿地本身的功能进行分区,并分出主次,做到流畅。一般说,分区可有动、静之分,旷、奥之分。也可按照特征来分区,如林木、水面、草坪等等,并互相进行有机组合,统一风格。
在大型绿地的组景中,更值得重视的是应用“借景”、“对景”手法。
借景,在城市大型绿地中所借的是指绿地以外之景物,多为建筑物,有的城市有山,也可借山景。如上海古城公园,可以借东方明珠电视塔、金茂大厦等高层建筑物。这些形象要在规划设计时确定,在什么位置、方向能看到它们,而且形象动人,构图完美。在设计大型绿地的茶室、休闲场所时一定要注意这种借景。
对景与借景不同,对景是相对的,彼此相互为景。如一个茶室,坐在茶室里看对面的一个亭子,是一个景,宛如一幅画;反之,若坐在亭子里看茶室,也应当是一个景。因此,对景就要求设计者重视绿地中景点的安排,切忌此景看彼景美,彼景看此景不美。
在组景设计中,不但要重视静态的景,而且要注意其动态,一路行走一路观景,景景入画。我国古代有“步移景异”之说,这种手法值得重视。有的建筑物,从各个角度看其形象相差无几,如金茂大厦、东方明珠电视塔等;但有些建筑物则由不同的方向看去形象就会不同,如上海人民广场的市府大厦,淮海路附近的花园饭店等。古人云:“安得帆随湘势转,为君九面写衡山”。这种手法值得吸取。
万一从有的景点看某个建筑,觉得形象不佳,这就可用“障景”手法,挡住那些不好看的形象。可用墙体、建筑物、树丛等,将它掩除;或在此做水面,人行不到,也就看不到不佳之形象。其实,上海共青森林公园的手法值得重视,在园内很少能看到园外之物。园内四周林木如今已长密了,几乎看不到园外之物,在视野中,只见一片绿色,令人感到似已远离喧嚣的大城市,置身于自然森林之中。此时,四周的空气也觉得格外清新,好象处于“氧吧”之中,令人陶醉。总之,借景、对景,包括障景,这些手法须重视,但更须活用。
大型绿地的地面、水面和道路
草地
草地可大可小,其范围须用边界物进行交代(如树、路、房屋等)。小块草地(大约500平方米以下)的处理手法与公园中的草地处理手法无多大区别,而中国古代园林很少有整片的草地。草地上的草,须修剪整齐,不要高高低低,草的种类繁杂,否则有杂草丛生、荒芜之感。大块草地(大约500平方米以上)的处理手法,类似于西方传统的大型庄园中的草地手法。其实它们也有不同手法,一般说英国的处理得自然,包括地面坡度、林木和房屋的配置等,都显得自然;法国的处理得人工味浓,包括道路、林木等,讲究工整、对称,或做出几何图案,就像凡尔赛宫及维康府邸中的园林等,几乎都用这种风格。还有一种是讲究绿地的细部处理,这就是伊斯兰园林(包括西班牙的),很讲究细部。它们在总体上讲究对称布局,如印度的泰姬·玛哈尔陵园等等。这是伊斯兰文化的风格,包括他们的建筑装饰和绘画,都是如此。“细密画”,就是他们特有的绘画艺术。
大型绿地的草地设计,首先须确定大小,然后做出风格。以上说的几种风格孰优孰劣?其实每一种风格都有优劣,但更须指出,切莫做得不伦不类。
草地除了草皮本身外,还须注意两点,一是轮廓形式,二是内部分隔。很大一块草地,人在一端看对面,几乎看不清其轮廓形态。这是视觉特征,好比一个大型湖面,如杭州西湖,你若站在平湖秋月处望湖对面的柳浪闻莺等处,几乎是一直线的湖岸;但其实那里的湖岸是很曲折的。若是小块草地,则边界的曲、直是很容易看出的。
再说草地分隔。草地面积大,上面须开小路。过去好多草地边上往往竖一块牌子,上写“不许践踏草地”,这其实是不妥的做法。要让人们不踩草地,应当了解人们为什么要踩草地。大多数的人是想抄近路。如一块方草地,就要走对角线,这比走边近多了。那么不妨因势利导,就在这里做一条小路。有的人到草地上去活动,这其实也是正常的,也许出于人的亲自然的本性吧。不过这种踏青一般不会太影响草的生长,不像走路,总是走一个方向,一条线。草地上做小路,就是草地的分隔。这种分隔要注意的是路形,功能和形式都重要。还须指出,在同一个大型绿地中,这种小路要风格统一,不要有的直线,有的折线,有的曲线。
硬地
城市大型绿地的另一种底界面是硬地。除了草地,硬地也值得注意。当今好多大、中城市,晨练之风大盛,每天早晨几乎所有的室外公共场地都被用来晨练。太极拳、扇子操、各种武术等等,特别是上了岁数的人,几乎都出来晨练。有的找不到地方,只好在较宽的人行道上晨练。其实这也可以看作是城市大型绿地的一个功能吧。晨练就得有硬地。当然这些硬地还有其他功能,如举行各种活动。
硬地也须重视手法。城市大型绿地对人来说是以休闲为主的,因此其环境不要太严肃,而是要活泼自然。如果这种空间做成方的、圆的,中轴线对称,则对休闲是不妥的,而是要做得自然,注意形状的自然性,曲曲折折,给人有自在之感。当然这种自然不是做作,而是根据环境条件和人的活动特点,自然而然地形成的。
硬地的地面材料,可用天然石料、水泥块(或现浇)、地砖、砖块等。须注意的是地面的肌理。并成图案,多用四方连续图案。要注意的是变化与统一的原则。同时,整块大型绿地中几处硬地,若用统一的图案,则会产生整体感,切忌形式各异,风格不统一,变得杂乱。当然也可以有二、三种,交替出现,即变化与统一。或者图案一样,材料不同;图案不同,材料相同。设计者切莫低估这些细部,实际上它们对整块绿地的优劣也是很起作用的。
硬地还须重视边界的形态。一般说,要看与它比邻的是什么。如硬地边上是草地,可以不做边缘处理,硬地自然地终止,不做任何修饰,显得自然。有时做一些收头处理,如硬地边界是水边,则为了安全,须做一些围护之物,如做适当高度的短墙(为安全起见,此高度须按地面与水面的高差而定,高差越大,短墙应越高)。当然也可以做栏杆。这栏杆本身也是形象,若做得好,也可成为绿地的一个标志物。如杭州西湖边上的栏杆,用水泥墩,两墩之间用铁链条连起来,这个链的形状是曲线,很柔和,与西湖的风格十分配合。北京颐和园的栏杆多为汉白玉栏杆,在上面做出许多雕饰,这是因为它是皇家园林。
硬地边界也可以用灌木带来收头,这些灌木宜修剪得整齐,其高度最好不要超过1米,否则会产生封闭感。
水面
大型绿地底界面还包括水面。绿地中须有水面,当然水面可多可少,可大可小;水面形状也可各种各样。一般说,水面聚,有汪洋之感;水面散,有不尽之意,各有各的美学效果。这种处理手法,也和古代园林的相仿,只是它更大型化,而且为开放性。杭州西湖大还是南京玄武湖大?其实两者差不多,但人们看起来是西湖湖面大,这正是因为它聚,没有什么分隔,只在北、西两边做了两堤(白堤、苏堤),分出两个狭小的里西湖和西里湖。玄武湖却不同,它在湖中有环洲、樱洲、梁洲、翠洲和菱洲,并用桥、堤相连,将玄武湖分割、遮挡,因此看不出它到底有多大。水面大好还是水面小好?这也须从大型绿地整体出发,不能说哪一种好。但是,水面只是一大块,没有分割、变化总是美中不足。古人云,景须“旷”“奥”结合。杭州西湖水面虽聚,但其中也有小岛,如三潭印月、湖心亭、阮公墩等。中国古代的池水处理,多做“三山”小岛,名曰蓬莱、瀛洲、方丈,其实也可以看成是大型水面的处理手法。
水面可以视为底界面的一种,人虽不能站在水面上,但水面上可以设小岛、行舟楫。人在船上(或岛上),水面也就成了底界面。因此湖面上的船只造型也须重视。杭州西湖的“划子”,与淡妆浓抹的西湖风格很相宜。但后来出现了大船,而且搞得很富丽,这种船也许能乘更多的人,但与西湖风格不甚合宜。
大型绿地中的林木花草
城市绿地,关键在“绿”。林木花草最重要,其中更以林木为主角。城市大型绿地植些什么树?按照树的体量形态,树可以有乔木和灌木两大类,在绿地中这两类都是需要的。但无论是高大的乔木还是低矮的灌木,在种植时有几点还须提出。
一是疏与密。在我国的书画理论中,有“疏可跑马,密不通风”之说。也就是说,疏密要得体,最忌不疏不密。疏与密,关键在于空间,因为疏则透,密则挡,这就要看设计的要求了。
二是整齐与自然。在城市绿地中,树可以随意地种,显得很自然,所谓“天然去雕饰”;也可以整齐地排列,如行道树,就须排列整齐。又如那些法国皇家园林,树木种得更整齐。最不好的是似齐非齐,不伦不类。还须指出,不是所有的树都可以整齐地排列的。我国有一座城市,用松树作为行道树,这是不成功的做法。因为松树个性很强,要它整齐地排列在马路两边是很难做到的。但松树可以种得很密,所谓黑松林,也很入目;而单独一棵松树,有蟠龙虬结、老气横秋之劲,是很美的,当然要等它长大以后才好看。有许多树是可以整齐地排列的,经过修剪,很有秩序感,如悬铃木、白桦、水杉、龙柏,橘树、冬青等等。但龙柏要慎用,因为它多用于墓地,有比较固定的含义。
银杏也是很好的树种。但银杏有雌雄之别,雌的银杏树冠较矮而密,排列成行也还可以;雄的银杏高大而富有个性,不适宜做行道树。
树有树龄,有的树活几百年不足为奇,如银杏、香樟、柏树等;但有的树则活不长,如柳,50年以上者就算是老树了。但寿命长的,树长得慢,反之则快,所以绿地之树还须注意树龄。树龄长的与树龄短的兼植比较理想,如香樟与杨间植,等杨树枯萎时,香樟树正好长大,仍是一片绿。
三是色调。树的绿色,其实色调差别很大。红枫一类当然色调比较特殊。一般的绿色树叶,绿的差异也很大,选择时应当重视。如香樟、银杏、悬铃木之类,是暖色调(绿色偏黄);冬青、棕榈、雪松等是冷色调(绿色偏青)。暖色调好还是冷色调好?其实无所谓好坏,关键在于这一环境适宜于暖调还是冷调。但若冷暖调不分,乱植一通,总是不妥的。
四是树形。树有落叶树和常绿树两类,大型绿地在选择树种时,最好常绿树和落叶树间植,让冬天也有绿。但落叶树在冬天叶子落尽时也是很好看的,树枝以天空为背景,也很美,称“冬态”。在中国画里叫“繁枝”。这种树形姿态优美,很有可看性。
其实,每一种树都有自己的形态特征,在绿地中植什么树,设计者还须懂得它们的个性。在此列举几种供参考。
雪松:高可达50余米,枝条轮生横展,小枝下垂,叶针形,雌雄异株,雄的顶较高,雌的顶较矮,而且分叉。原产于我国西南喜马拉雅山麓,为世界四大园林观赏树种之一。
银杏:又名“白果树”,高可达50米,叶扇形,叶脉二叉分出。早春开花,落叶树,为第三纪孑遗植物,被称为“活化石”,是我国二级保护植物,为庭园观赏树,木质可作建材,种仁可食用或药用。
水杉:高近40米,落叶乔木,叶条形,羽状,交互对生成两列。雌雄同株,是我国特有的孑遗植物,国家一级保护植物。原产四川、湖南、湖北等地,现在各地广泛栽植。
榕树:常绿大乔木,树干生气根,下垂入土而成新的枝干,藉此构成巨大的树冠,叶卵形。分布于我国浙赣以南各地。可作行道树。
枫杨:又名“麻柳”,落叶乔木,小枝有片状髓心,羽状复叶,叶轴有翅,春末开花,雌雄同株。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,常生于溪边或河谷低地。
榆树:又名“白榆”,落叶乔木,高可达25米,叶互生,椭圆状卵形,边缘有锯齿或重锯齿。早春先叶开花,产于我国北部,长江以南平原地带亦多栽培。为重要的造林和绿化树种,木材可作建筑和车辆用材。
香樟:常绿乔木,高可达30余米,叶卵状、椭圆状卵形,春夏开花,花小,淡黄色,果仁球形紫黑色。广布我国长江以南及西南各地。全株均可提取樟脑和樟油。
枫香:落叶乔木,高可达40余米,叶互生,三裂状,边上有细锯齿,秋后叶红色,雌雄同株,春季叶生花开。
槐树:落叶乔木,高近30米,奇数羽状复叶,小叶卵形至卵状披针形,夏季开花,黄白色,成顶生圆锥花序,荚果念珠状。分布于我国各地,为绿化树或行道树种。
悬铃木:又叫“法国梧桐”,落叶乔木,高可达30余米,树皮灰褐色,云片状剥落。叶3~5掌状分裂,边缘疏生缺刻状粗齿。春天开花。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,我国长江流域广泛栽培,为优良的行道树种。
楝树:又叫苦楝,落叶乔木,高达20余米,二至三次羽状复叶,小叶卵形或椭圆形,春夏间开花,花淡紫色,成腋生圆锥状聚伞花序,核果近球形,淡黄色。分布于我国山西、河南及南方各地,可作为行道树或绿化树种。
梧桐:又名“青桐”,落叶乔木,高15~20米,幼树树皮绿色,平滑,叶大,径可达20余厘米,掌状3~7裂,夏季开花,单性,雌雄同株,花小,黄绿色,果实为???果,开裂呈舟状,种子着生在边缘上。产于我国及日本。木材可制家具和乐器。
女贞:常绿灌木,也可以归为小乔木,高约6米,叶对生,卵状披针形。初夏开花,花白色,花序圆锥形。核果蓝黑色。分布于我国华南和长江流域各地为常见的庭院绿化和绿篱树种。果实称“女贞子”为常用中药。
桂花树:又叫“木犀”,常绿乔木(又为灌木),高可达十余米,叶对生,椭圆形,秋天开花,花白、淡黄、橙黄、橙红等,种类较多,花香浓郁。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各地,为珍贵的芳香观赏植物,我国十大名花之一。
黄金树:落叶乔木,高可达30余米,叶对生,宽卵形,顶端渐尖,表面近无毛,背面密生柔毛,基出三脉,初夏开花,花冠白色,唇形,下唇内面有黄色条纹和淡紫色斑点。圆锥花序顶生,果细长,果壁厚。原产美国,我国亦广为栽培。喜阳光,适生于肥沃疏松土,宜作绿化树。
大型绿地中的建筑、雕塑和小品
城市绿地中的这些人工之物,有两个最重要的原则,一是宜小不宜大,二是宜分散不宜集中。建筑物大,从尺度感觉上说对绿地空间的开阔性就有影响;建筑物小,相对地说绿地空间就会觉得更宽广舒坦。若绿地中的建筑物聚合在一起,不但有碍其功能,而且也有碍于景观。化整为零,一个个的小建筑,星散于绿地之中,才觉得大小适度,绿地开阔,富有自然感。
城市绿地中的建筑物,还须注意形式,变化与统一是手法的最重要一点。如果不统一,就会有杂乱无章之感。什么叫变化与统一?举个例子:上海外滩的建筑,从总体看是统一的,但细看之,则各有不同,例如,从前的汇丰银行(今浦东发展银行)和怡和洋行(今上海外贸局),同样是西方古典式建筑,但两者形象又不相同。
上海古城公园绿地中的茶室是个较好的例子。这座建筑体量不甚大,而且又做得有变化,有灵气之感。在这座建筑中,还能依稀看出某些“古城”之味,如在墙面、台级等处,其用料和细部都会令人联想到古城之“语义”。而且建筑临水而建,更能使人感受到水乡之味。
建筑宜散不宜聚,分散会有空灵感,聚合则往往会显得笨拙。法国巴黎有座拉·维来特公园,属“解构主义”流派,其中建筑好像是把一座巨大的房子分解、拆散开来似的。不说“解构主义”的流派观点,只就它们的体量、布局而言,都是小型的,点缀在公园中,也是合乎宜散不宜聚的准则。
近年来上海建成了许多绿地(或称开放性公园),如延中绿地、太平桥绿地、黄兴绿地、徐家汇公园、古城公园等,在这些绿地中,无论茶室、餐饮、廊子、休息亭等,都做得小型化,有灵气。但我们还是要提出,建筑宜小不宜大,因为有时往往会看不到优点,建筑会越做越大,以为大才有“气派”,才“伟大”。因此还须把话说在前头。
大型绿地中的建筑,还包括许多小品。小品虽小,但往往是绿地中的亮点,不能不重视。
绿地中的坐凳,虽然以功能为重,路边每隔一定的距离就须设置固定的坐凳或椅子。但这些凳椅造型如何,怎样布置,是应当重视的。绿地、公园,对市民来说是休闲场所,人在里面要自由自在,所以这些凳椅不宜排列得太整齐,也不宜排得太密。有的绿地,道路又宽又直,两边的树、坐凳和椅子排列整齐,有碍于休闲,而且也不好看。另外,这种坐凳、椅子在就坐时,是为了休息、观景,同时还有私密的要求。有些地方,坐凳、椅子置于没有什么好景之处,他们坐在那儿,必然觉得无趣。有的坐凳、椅子置于路人众多之处,则失去私密感,人坐其上,似成陈列品,“众矢之的”之感很不好受。杭州西湖,在白堤、苏堤等处的椅子,设在湖边,离开道路有一定的距离,而且面对水面,观景极佳,则幽静宜人。
当然,坐凳、椅子的造型也值得推敲,不能总是这种形式,百年不变。设计者能否多创造一些新的坐凳、椅子形式,给人一种新鲜之感。当然,坐凳、椅子的形式不能不顾坐的功能。
栏杆是一种隔离、围护之物,但从其形式和与空间的关系来说,也应当是一种小品。栏杆除了它的空间功能外,还须注意它的造型。栏杆的形式,在我国传统的栏杆中,不外石、砖、木、竹等几种,到了现代,又有铸铁和钢筋混凝土制成的。就其形式来说,可谓越来越多样了。这里须提出一个准则,即形式应当符合材质。若有悖于材质,不但有虚假之感,同时往往也不牢。另外,栏杆的高低和虚实也须注意。虚则有通透感,实则有隔挡感,各有其空间效果。设计者不能只注意栏杆,不顾空间需求。栏杆的高度若太高,虽然能保证人们不跨越,但对空间来说,则显得封闭;栏杆低(一般说低于90厘米)就有空间通透感。这就要注意空间的分隔要求,空间要求分隔感强烈,则要做得高一些,反之则要做得低一些。
休息亭几乎每个公园和绿地都有。但亭子的形式,不能只是传统的攒尖顶形式,四方亭、六角亭、八角亭等,而不会创作出更新颖多样的亭子形式。设计者应当创作出更多的新颖而又与绿地环境和谐的亭子。
城市绿地中厕所当然不能少,厕所不能太露,但又须易被找到。其实在建筑设计中厕所也是难的,不能小看。厕所太显露,有失大雅;太隐蔽,人们难以找到也不好。这就须用某些暗示手法,在树丛后,墙垣边,略露一角,引人前往。当然还可以做些指路标之类。
孩子活动场所形式可谓丰富多样,但也要不断创新,不能总是滑梯、秋千、跷跷板之类。好玩、安全、益智和有利于健康、形式新颖,是孩子活动场所创作、设计的准则。
路灯也很重要,特别是开放性绿地,这里全天24小时有人来,所以夜间照明很重要。但路灯本身的造型也应当考虑,不能夜间照明效果好,但白天看灯本身造型却不美。其实路灯在白天应当看作是一件绿地中的小品。
小品是大型绿地中不可缺少之物。雕塑,从广义上说也是小品。近年来,城市雕塑发展很快。其形式包括具象的、抽象的,其材料有不锈钢、水泥、石、木等。具象的必须注意形象的美。有的雕塑,看来是具象的,但造型有失水准。本来应当是美的形象,但结果反而成了丑态,可谓大杀风景。
城市绿地中还有好多带有功能性的小品,如果壳箱、标志牌、花车、护树杆之类,也不能忽视其造型。一般的城市行道树,护树杆就是护树,所以多是一根水泥杆,插入泥地中,再用橡皮绳与树捆在一起,以防树被风吹倒。这是纯功能的做法,但在大型绿地或公园中,还须考虑形象,要求是既起到护树的作用,又有美观效果,也须有一番设计。
花车是放盆花的车,可以移动,可以放置于一处地方,作花卉展览。特别是春天杜鹃花展,秋天菊花展等。如果用花车来布置,就会既好看又方便。花盆放在花车上,花车推到一处地方,陈展出来,十分好看。展览结束,连车一起推走,十分方便。这种花车,在造型上也须讲究。要么是古典式的,要么是现代式的,也要进行设计,不能随便用一辆黄鱼车了事。花车也是造型内容。
标志牌包括指路牌,注意、警告牌,以及临时的告示牌等。这些东西当然有很强的功能性,但也须注意其形象,不能随便竖一块破旧不堪的木牌。更值得提出的是这些标志牌最好要有统一的形式,在同一块绿地(或公园)中,有同一的标志牌形式(包括边框、色彩、字体等),只是大小、形状有所不同。城市绿地中的建筑及其他小品必须重视,不仅在功能上要重视,更要重视形象。本文强调形象,因为功能的重视似是老生常谈,而形象易被忽视,所以更有强调的必要。
转载原创文章请注明,转载自善渡科普网,原文地址:https://wysdms.com/post/1978.html